31歲的麗娜是一家外企的管理人員,不僅事業一帆風順,人也聰慧靚麗,且非常顧家,被大家視為標準的好妻子。麗娜做公務員的丈夫羅峰也這么認為,他常說,麗娜是一個無可挑剔的好妻子
但他近一年對妻子越來越疏遠,最近提出了離婚,原因是壓力太大?赡苁悄闾昧,對我太好,對我家人也太好。什么都好但我就是對這一點不舒服。
朋友關系和配偶關系一樣,是相對平等的關系,是付出和接受相對平衡的關系。相反,親子關系一般不是平等關系。要么是成年的父母向幼年的孩子多付出而少接受,要么是壯年的孩子向老邁的父母多付出而少接受其他的親人關系也常是不平衡的關系。
所以,當麗娜一貫地扮演付出者的角色時,她在親人中受到了歡迎,并被當作典范來看待。但是,因為她習慣性地拒絕接受,所以在講究平衡的配偶和朋友關系中遭遇到了挫折。對于她這樣的付出者,她的朋友和她的丈夫羅峰一樣,都有點想避而遠之。
從理智上,這種避而遠之看上去好像不合常理。畢竟作為接受者,從利益上來說是獲益者,為什么朋友和丈夫都逃避麗娜呢?但如果從情感上去分析,這種逃避就不難理解了。從情感上看,單純的付出者其實并不偉大,他們不計得失的付出,從根本上是一種自戀,付出者過分地追求問心無愧,過分地迷戀清白感
然而,不管多么付出,一個人仍然是會在關系中犯錯的,是會不可避免地傷害關系的另一方,讓另一方總有虧欠感。簡單而言,付出者其實在享受這種邏輯: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們的關系無論出現什么問題都是你的錯了。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麗娜的丈夫和朋友為什么要逃避麗娜了。
對此,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描繪說: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會覺得自己在這個關系中問心無愧。
這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有這種感覺的人,會覺得自己在關系中永遠正確。那么,相應地,關系的另一方就會覺得很不舒服,會頻頻感到內疚,會經常覺得問心有愧。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為什么那么喜歡付出,他最終一定會產生逃離的沖動。
一旦他真做出了逃離的舉動,那個一直認為自己清白無辜的付出者就會覺得受到了莫大傷害,并且會激烈地指責逃離者的背叛舉動。殊不知,付出者自己才是破壞關系的始作俑者。
清白感總是和負罪感聯系在一起,一個和諧的人是既有清白感也有負罪感。假如你沒有一點兒負罪感,而只有清白感,那其實就是你把負罪感強加給其他人了,而那個被強加者一般都是你最親密的人
內疚的產生,源自付出與接受的失衡當它產生時,其實是在提醒你,你該補償對方了。我們要懂得這一點,懂得覺察自己的內疚,然后及時作出補償。同樣,當對方產生內疚時,我們也要給對方機會,讓對方完成他的補償。
在關系中扮演一個單純的付出者,其實是從而破壞了對方化解自己內疚的努力。結果,內疚不斷在對方心中郁積,最終這內疚成為一種憤怒,讓他產生了想逃離這個關系的沖動。
這正是為什么男人想離開“無可挑剔”的妻子的緣故。